最近在公司准备要做一个组内的分享会,面对几个都比我经验充足的大牛,我也就不去讨论什么苛刻的技术难题亦或是代码较量之类的了,班门弄斧的事情干不了,于是我就想到说把我最近看的一些书,一些心得还有一些感受拿出来说说,做了一个非常简洁的PPT,以此来引出今天的话题,PPT的主题就是 “互联网 · 代码 · 书”,至于有人问我,为什么要讲这个,而且为什么要把这三个放在一起,这三者有什么联系,那么我想告诉你的就是:如果你想做一个真正的互联网人,这三者,缺一不可。

互联网短暂的历史:

互联网的历史非常的短暂,相对于人类的历史长河来说确实是这样的,当它还尘封在施乐公司的实验室的时候,没人会想到它会在未来的及时年内给世界带来如此剧烈的变化,但是今天要说的这一部分其实算不上全部的互联网历史,因为还夹杂着一些计算机革命留下来的产物。其实在期间产生了一些非常伟大的公司,像美国广播与电话公司AT&A,蓝色巨人IBM,因特尔,微软,苹果,谷歌,雅虎等等等等,就像吴军在浪潮之巅里面所说的那样,“近一百多年来,总有一些公司很幸运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站在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在这十几年间,它们代表着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来临。”虽然这本书里面的有一些结论下的是比较偏颇的,但是里面提到的一些比较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可以拿出来说一说:商业模式。

优秀的产品下的优秀的商业模式其实是可以用简短的几个字来陈述的,然后在这基础的几个字上面做增改,好比微软帝国的商业模式就是三个字:卖软件;IBM的商业模式就是:卖服务;谷歌的商业模式是:卖广告;对于商业模式不太清晰的公司,很容易就会失败,当然,前提是至少得有一个足够优秀的产品。

微软:这个帝国在比尔盖茨还是个戴眼镜少年创办的时候,他还没有意识到操作系统的潜力,在利用了和IBM签署的合同的一个漏洞之后,完成了基础的资本积累,在和乔布斯的一次双雄会上,看到了乔布斯带来的图形界面操作系统的未来,紧接着让他的工程师在最短的时间内模仿了苹果麦金托什操作系统,可是没有料到的是在九年之后微软才推出了足以让人们接受的windows操作系统;不过,有人说苹果走的相对封闭的道路,成为现在果粉的一大骄傲的自我说服点,但是实际上,微软能占领操作系统百分之八十的份额,在于其超级厉害的兼容性,也就是说,无论任何机器,组装起来,都可以运行操作系统,对上对下都能兼容。而且于此同时,微软还带动软件开发者完成了应用软件生态系统的完善,从一开始的办公软件,到后来各式各样的复杂多样化的应用软件,他们的出现,才是让微软变成了一个罗马帝国。所以微软的商业模式就从“卖软件”走向“卖服务”,“卖广告”等等等等一系列围绕微软的操作系统衍生出来的商业产品。正因为有如此强大的后盾,微软向来一直都是后发制人的,比如著名的浏览器之争,当年的网景公司开发的浏览器作为最受欢迎的浏览器而名噪一时,而微软在从浏览器嗅到了互联网的气息的时候,网景的末日就来临了,捆绑在操作系统一起的IE浏览器后来就成了当之无愧的霸主。浏览器作为互联网的入口级的应用,它的威力是不容小觑的;在我们身边的例子就是大家都知道的360浏览器,具体一点就是360开发的360综合搜索,一上线就霸占了搜索市场将近百分之十的份额,浏览器的威力从此可见一斑。

谷歌:把谷歌放在前面的原因是它是目前笔者认为的比较优秀的科技公司之一,它和随后要说到的雅虎公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谷歌所崇尚的,是全自动化的运营,曾经有人说过即使是全部的谷歌员工同时出去旅行一个月,那么整个谷歌的运营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在互联网爆发的前几年,谷歌让华尔街不断的向它投钱的就是它的完美的印钞机 -- 自动化广告系统,当雅虎公司还在使用手动调整搜索排名的时候,谷歌的自动广告已经可以自动朝着谷歌的银行账号打钱了,对于谷歌来说,用免费的服务,赚钱收费的广告,就是它最完美的商业模式,在知乎上面有这样一个提问,提供免费服务的公司,他们的产品是什么,有一个回答是说,使用免费产品的用户,就是他们的产品;诚然,谷歌正是把这个道理运用到了极致,让用户这种智慧型的产品,变成了让广告商能自掏腰包的印钞机。当然,在搜索方面,谷歌的技术依旧是不容小觑,在他们的“不作恶”的理念下,退出了中国大陆市场,在某些方面,不妥协的做法,也能体现出一个公司的智慧,因为谷歌深知,中国的百度,有着一套跟他们截然不同的商业模式,谷歌不是不懂中文,他们是不懂中国。

雅虎:把雅虎形容为互联网的老大哥一点都不为过,互联网诞生不过才十年的时间,雅虎就出现了,虽然一开始它做的就是相当于现在门户网的工作:检索和搜集所有出现在互联网上面的东西。它的灵感来自于传统媒体的报纸。对,没错,它也是从免费做起的,在那个互联网的大门刚刚打开的时候,所有的流量几乎全部都导向了雅虎,有了流量就有了命脉,有了命脉就要想办法变现,于是他们走了一条让后来的大多数互联网公司都学习的道路:“卖广告”;在那个年代流量下的广告,值钱到各大公司都会抢着来投;雅虎本身就不是一个技术公司,它更倾向于一个媒体公司,所以技术上的落后给谷歌帮了一个大忙,就是搜索,雅虎也做过搜索,也做过自动化广告,可是印钞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随随便便的做出来的,于是这个巨人,就在谷歌面前倒下了;它违背了它的基因,它是一家互联网媒体公司,若是能扼住互联网内容的一条动脉,也不至于沦落至今。说起公司的基因,吴军的这一点说法我还算是比较认同的,好比国内新浪微博,腾讯也做微博,最开始的饭否也做过,还有搜狐,可是为什么只有新浪微博成功了,答案是微博的媒体属性就决定了以互联网媒体起家的新浪能扛得动这个大旗。雅虎就是铺开了它不应该铺开的摊子,葬送了自己。

苹果:乔布斯的故事就不用在这里讲述更多了,故事总是属于讲故事的那个人的。这里说一下苹果带来的主要变革,苹果把计算机这个一开始是为了军方计算弹道轨迹的东西推向了家庭,推向了用户,它的电脑一诞生下来就是注定为个人而生的;它的商业模式一开始是“卖电脑”,到后来最重要的就是“卖服务”。其实封闭的属性并没有让苹果公司走向灭亡,因为这个封闭的圆环做的够全面而且够优秀;它的一个小小的音乐播放器重新洗牌了整个唱片行业,把音乐的属性直接从CD唱片转向了互联网,这其中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重点要说的是iPhone,它的诞生它的优点就不用再多赘述,它出现最大的意义在于带动了一个叫做“移动互联”的东西,这个也是和我们公司最息息相关的东西。如果说当面的掌上电脑还只是给当是的人们带来一个美好的憧憬,那么iPhone,就是让我们美梦成真的产品。移动互联的商业模式是多样的,但是iPhone的潜力却不止这么一点,当iPhone的圆环再也圈不住这些躁动的移动应用的时候,那时候可能又要再一次重新洗牌。插播一下移动互联的入口,桌面时代的互联网入口大都是从浏览器,而移动时代的入口就是各式各样的软件了,而从哪里才能得到第一渠道的入口呢?答案就是硬件厂商,所以我们才会买到有那么多捆绑软件的手机,重视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固然没错,但是绑架用户,还需要掂量掂量。

互联网的精神是什么?

在上面说到的一些公司里面,他们大部分的商业模式都和“免费”离不开关系,而且就因为这短短的十来年时间,互联网的免费思想已经根深蒂固,想要从用户手里拿钱,必须得把自己的免费东西做到极致,也不能用免费去捆绑用户做一些他们不想做的事情,所以,第一个特性是自由,互联网是自由的,无论是开发者,还是使用者,互联网所提供的一切,都是按照我们自己的意愿来获取到的,限制用户自由的产品,让他们放不开手脚的产品,大多数都会走向失败。开源是我认为的第二个特性,这是针对开发者来说的,开源一段代码,就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去关注它,意味着有更多的人使用它,而不开源的产品如果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支撑它的运营,它也一定是会衰败的,微软就证明了这个例子,linux正在逐步取代更多的服务器操作系统;开源所导致的劣势是版本和类型会多到无法想象,移动操作系统安卓,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各个版本的兼容使得安卓开发者要比iOS开发者痛苦很多。第三个特性:分享。说到分享,社交网络是现在最盛行的互联网平台之一,他们所连接到的70亿人口远远超过了人们当初对于互联网的设想,所以创造出一个让人愿意分享的产品,也能给你成功的天平上增加一个分量不小的砝码,从国外的Myspace,FaceBook,到中国的QQ空间,人人网等等,这些网站的蕴含的力量都是让人能够催生出强大的意愿去往互联网上面投射出更多的愿景。

代码能做些什么?

笃定的相信,代码能够改变世界,编程是一种理想,最开始的汇编语言,需要只有几千KB甚至更小才能运行在有限的硬件设备上面,而现在的硬件计算能力,已经远超以前几亿光年,我们所使用的编程语言也已经进化出来非常多的高级语言,实际上在这个代码变迁的过程当中,软件和硬件也有一些妙不可言的关系被抖落了出来,IT行业的三大规律就是对其最好的诠释,“摩尔定律”“反摩尔定律”“安迪 · 比尔定律”(摩尔定律现在已经有一些减缓的迹象);比如说有一些公司推出的所谓的“互联网营销模式”就是巧妙的利用了摩尔定律。

那么,我们用代码做了什么,联系了人群?沟通了未来?硅谷创业之父Paul Graham在《黑客与画家》一书当中说明了编程是一门艺术,就像画家的画笔一样,我们用代码构造出来的产品就是画作。而如何构建自己的画作,就是每个程序员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互联网从无到有,从免费到催生出世界首富,这些奇迹都是由程序,代码完成的。

分享会的大致内容就这么多了,之后我会把分享会上使用的PPT放出来,都是一些比较简单文字的阐述,望观者有异议能提出,勘误请指明。

PPT:请使劲戳然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