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无眠,终觉着该为《阳光灿烂的日子》写支评论了。

各路高手高足的影评在前,我自然无以超越,那就写点自己的感受,也可算作原创的证据。

影片开篇是姜文的一段独白,或可算作姜文创作此部电影的动机——现将姜文独白,引文如下:北京,变得这么快:20年的工夫他已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我几乎从中找不到任何记忆里的东西。事实上,这种变化已经破坏了我的记忆,使我分不清幻觉和真实。我的故事总是发生在夏天,炎热的气候使人们裸露得更多,也更难以掩饰心中的欲望。那时候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随着我,阳光充足,太亮了,使眼前一阵阵发黑……

粗略看过几家影评,却是越看越迷糊。那就枉自揣度一下,这部电影,应该不像某些大流所谓的写所谓“青春”,所谓“性”的萌动的,乃是极简单的,表达对往昔时光的怅惘,追念等一系列复杂的情感。就如冯小刚先生的《我把青春献给你》,漫山遍野的,并不是要表达多高的政治觉悟,我觉着,这个观点会有一大部分人同意——电影或是小说,它们都是一种独立的存在,虽根植于生活,但其确是独立存在的。任何政治意义上的附庸,生理学,社会学甚至所有电影外学科的意义,都非其本意。只是,冯的方式更诙谐一些,姜虽也不乏幽默,比如,片子临近结尾情节的峰回路转,情节的隐性混乱,只是说姜文那时并不擅长编故事,不影响影片的意义。

姜文一直强调阳光,用以表达对往昔时光的追恋再恰当不过,同时阳光也寓意少年们无限的张力,贲张的血性。影片取材于北京的部队大院,我忍不住想拿都梁先生的《血色浪漫》放在一起来说事儿,背景相同,人物也差不多,都是“顽主”式的生活:没事打打架——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且下手极狠,多仰仗于父辈乃是高级士官,这在两部作品中都有反映,尤其马小军抄起板儿砖楔那小子头上,血流汩汩;六九城出名的混混—小混蛋,出身贫农,自恃不要命,在顽主群中也有些颜面。不过,他的结局跟《阳光》里王朔客串的老大一样,死于非命。其实,这是一个值得深深挖掘的题目。

文革的动乱,父辈由于种种原因被整风,被反右倾,这群处于躁动期的孩子,自然如脱缰野马奔脱不羁,影片里涉及的模仿苏联电影镜头,老莫餐厅,无疑给经过那段岁月的前辈熟悉的感觉。马小军偷着戴父亲的军章,《血》里边钟跃民,张海洋互相攀比谁穿着时新的黑路淘来的大氅,且比较着谁的肩章更高级,这是一个其他年代里人们难以想象的岁月。就如同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里所说:“我曾经在那里长大成人的世界和今天的世界,以及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世界,在我的心目中显得愈来愈不一样,成了完全不同的世界。”那段日子,或许久远的如一场梦,又如此清晰于眼前的。

其实,电影中结尾马小军站在高高的跳水台上,头顶是衬着几朵白云的蓝天,我也不禁遥望我的青春——记忆中的夏日里,阳光肆意,清风吹拂,洗过头,穿着衬衫奔跑在宿舍后的操场上,欢笑,流汗。。。

———2012年11月28日记